• 賀早已知天命的美仁浸信會

文/浸聯會總幹事.曾敬恩牧師(寫於2012.7.12)

 


    倘若是人過半百,無論餘日、體力,都是過一日少一日,過一年少一年;或是在體力上即使尚不至於一日不如一日,至少是一年不如一年。

    但是,若是談到的是一個教會忽而過了五十年,我倒寧願藉孔子之言而談。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;三十而立;四十而不惑;五十而知天命;六十而耳順;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拿孔夫子的自述年表來談論教會的五十週年堂慶,當然未必恰當。但若各位稍為再細看下文,將會有似曾相識之感。

    『劉氏《正義》引《漢書董仲舒傳對策》曰:「天令之謂命。」劉氏《正義》說:「知天命者,知己為天所命,非虛生也。蓋夫子當衰周之時,賢聖不作久矣。及年至五十,得《易》學之,知其有得,而自謙言無大過。則天之所以生己,所以命己,與己之不負乎天。故以知天命自任。命者,立之於己,而受之於天,聖人所不敢辭也。」孔子學《易》,乃知天命。』

從孔子的知天命看神兒女的大使命

    「易」是本中國古代命理卜卦之書,但也是一本累積歷史經驗法則之書。孔夫子要到他五十歲,得到「易」經,開始學易,才知道「天」已託給他非他莫能承擔,也非他莫能成就的使命。所以,依董仲舒的認知,覺得孔夫子已經自覺「此生非虛也」!且自許:「上天之所以生他、又以天命託之,他也將不負於天,並以天命自任。這種天賦重責大任的使命感,與孟子所稱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…」不也如出一轍。與我們被賦與傳福音的大使命不也異曲同工!

    孔子與孟子都是中國的古聖先賢,他們同屬大智之輩。他們對上天的感召應該不是凡俗之輩所能感悟。能像他們這樣上體天心、下恤蒼生的賢人究竟是鳳毛麟角。然而,像他們這樣能知天命者在今天的教會中,所有的基督徒也就是神的兒女們,早已無一不知、無一不曉、也無一不知天命之所在,也(盼望)無一不視主耶穌在升天前頒給我們的大使命為己任也! 

從「禧年」「千禧年」看聖徒的蒙召

    我們慣常把教會開堂五十週年稱為「五十禧年」。其實,多數教會在慶祝五十週年堂慶時,禧年早已過了。因為「禧年」應指第五十年開始的第一天直到第五十年的最後一天,這期間為「禧年」。當我們在舉行五十禧年堂慶感恩禮拜時,多數堂慶的隔天或是當天早就已經進入第五十一年了。(大概美仁浸信會也是同樣)其實這些也都還不是最重點的地方。(兄弟曾寫過一篇「從教會週年慶談堂慶與禧年」登載於基督教論壇報充當社論。請見2011,6,1,論壇報)

    我們在每日靈修讀聖經的書卷、章節時,何嘗不是敞開心靈隨時準備好要領受(當天的)天命!當我們恭敬誦讀聖經時,其實跟當年的孔夫子已有同樣的情境與心懷,我們也正是在領受「聖教與天命」,我們早已領受的正是「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他們施浸。…」

    我們也確實常受到聖靈的感動知道神正在發聲說:「我可差遣誰呢?誰肯奉我們差遣呢?!」而這就是當年的小撒母耳及可能尚未及而立之年的以賽亞的領受,他們先後說過:「請說,僕人敬聽。」(撒上3:10)「我說,我在這裡,請差遣我。」(賽6:8)也是今日數以千、萬計的基督徒,無分男女老少蒙召奉獻、受裝備、奉差遣,去傳福音領人歸主,或牧會,或到異邦未信之土宣教的原因。

慶「禧年」等「千禧年」不如快快奉行大使命!

    舊約中談救恩也談許多屬於預言彌賽亞將臨的章篇,而「禧年」這個重要的課題,固然就是每七個安息年之後的第五十年稱為聖安息年的禧年。在以色列歷史上,並未真的有那個時代或君王履行了「禧年」。

    而到了新約的啟示錄,卻更談到末世將有「千禧年」,究竟何謂千禧年,或有無千禧年,神學家議論紛紛,計有「前千禧年派」「後千禧年派」「無千禧年派」。
但廣義地淺釋,乃是指將來彌賽亞再臨時,普世將由這位彌賽亞也就是「復活的耶穌基督」統治一千年,然後末日才來到。

    這些「禧年」的神學與論點,與我們傳福音的緊迫感當然有關係,但又遙不可及。我們要將「禧年」的精神實現在今日的教會牧養及社區關懷上,絕對是至理名言,也是教會理當奉為圭臬的道理。

    但是,在今天身處廿一世紀的後現代時期,教會(神從世界召出來歸他,且分別為聖,稱為祂兒女的一群人。)的首要責任還是快快依大使命而行:「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,都賜給我了。所以,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父子聖靈的名,給他們施浸。凡我所吩咐你們的,都教訓他們遵守,我就常與你們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」

    願以此文與我敬愛的美仁浸信會的牧者、聖徒互勉。也不準備再多贅言,因為貴教會全體都是早已知「天命」了!